網站地圖

傳承文化火炬

身為台灣第一位女畫家的陳進,為後世也留下了許多的文化。不僅對於社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更有出版社出版陳進的相關作品及他的故事。在今日,我們可以去各博物館的展覽參觀陳進的畫作,也能夠購買畫作相關的各種紀念品,甚至有影視公司拍攝了與陳進相關題材的電視劇。期待陳進的故事與其畫作,能夠一代一代繼續傳承下去。

社會影響

1.陳進女士為臺灣第一位女畫家

過去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女性地位從屬於男性;女性不僅沒有辦法接受教育,還要從小接受纏足,「腳愈小愈美麗」。日治時期開始,隨著新式教育制度進入台灣,女性也開始接受教育。當時開設女子學校給女性讀書,總督府更在1915年明令禁止纏足,違者處連坐法,逐漸打破「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老舊觀念。西元1922年,陳進就讀台北州立台北第三高等女學校(今中山女高),之後考取東京女子美術學校日本畫師範科。赴日學畫不久,陳進逐漸開始在台日兩地畫壇嶄露頭角。1927年,台灣舉辦了第一屆「台展」(台灣美術展覽會),陳進當時還只是東京女子美術學校的學生。父親告訴她台展資訊,也鼓勵她參加。於是陳進寄出三件學校期中作品參加「台展」。陳進的初試啼聲,一鳴驚人,三件作品〈姿〉、〈罌粟〉和〈朝〉全部錄取,當時同時入選的包括郭雪湖和林玉山。他們三個年輕人,年紀只有20歲,卻是當年入選台展東洋畫92位畫家中唯一的三位台灣人,被稱作「台展三少年」。
台展三少年再聚

陳進是台灣第一位女畫家,她在日本治台時期並未選擇做日本人,始終堅持以「台灣女兒」身分畫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寫下台灣女性藝術家的先河,連日本人都對這位台灣女畫家豎起大拇指。她師出東洋、融合西方美學,以女性特有的細膩雅致,以台灣文化為底蘊,發展出最富韻味的陳進人物膠彩畫。我們看陳進的畫,就像是看陳進的一生;她畫裡的女性,是她心中理想的台灣女性,看似嫻雅端莊,卻一點都不柔弱,眼神勇敢又堅強。
在過去清一色男性的台日畫壇,陳進顯得特別,人們以「陳進先生」稱呼她。陳進用膠彩、用繪畫巧妙地表達自己的理念,在舊時代裡展現出現代台灣女性的理性自決,堪稱台灣女性第一人。

2.陳進女士讓臺灣人揚眉吐氣

陳進的成功絕非偶然,從1927年到1936年,連續10年入選台展,之後直接被列為推薦級「無鑑查畫家」的最高榮譽。她堅定地說:「畫圖,就是我的一生志業」。日治時期的台灣,畫家的社會地位很高,畫作入選日本帝展會是報紙的頭條新聞。繪畫,也成為台灣人揚眉吐氣的最佳方式之一。
陳進的畫,不只在台灣獲獎,1934年她以大姐陳新為模特兒繪製的〈合奏〉入選日本第15回帝國美術展覽會,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入選日本帝展的台灣女畫家。當時的報紙報導陳進的作品深具「台灣色彩」,陳進受訪時則興奮地說:「台灣是一個非常好的地方,誰不愛自己生長的故鄉呢?」陳進除了參與日本官方舉辦的「台展」和「帝展」,也參加台灣人創辦的「台陽美展」。陳進曾說:「我參加台陽展是因為我是台灣人,台陽展的成立是成立另一個藝術團體,多一個發展的機會,本來是有反抗的意思,但反抗也沒有用。所以弄一個團體,台灣人的團體,台灣人作頭,有一個發展的機會。」足見她對台灣這塊土地的認同和充沛的感情。
膺任台展的審查委員陳進(後排右一)

3.陳進女士畫出臺灣人的風格

日治時期,是陳進創作的顛峰時期,陳進不只努力想做到和日本人一樣好,她更曾表達:「我是台灣人,要畫台灣的風格,而且要畫出好的作品,要比日本人畫得好,才是重要的事。」陳進努力做到最好,她也真的做到了!
陳進的人物膠彩畫,無人能出其右;1945年以後,政局丕變,國民政府掀起「國畫正統性」之爭,東洋畫省展停辦10年,很多畫家因此改變創作媒材。陳進的畫作遭到很多中國畫家和藝術評論家質疑:「她是一位這麼優秀的畫家,為什麼畫作沒有任何『中國山水』或是『梅蘭竹菊』?」面對質疑,陳進雖然心裡不好受,卻沒有因此改畫水墨畫,她還是堅持畫她最擅長的膠彩畫。
陳進在40歲結婚,婚後走入家庭的她,在先生蕭振瓊扶持之下,還是全心作畫。43歲生下獨生子蕭成家,婚後的題材多以家庭和花卉為主,用畫作詮釋妻子及母親的角色。〈母愛〉一畫,以媳婦和孫子作為素材,雖然是簡單平凡的題材,在陳進細膩的畫筆之下,烘托出不凡的母愛。
陳進的先生陪她一同寫生

4.成立基金會,提攜後進。

於2001年成立財團法人陳進紀念文化藝術基金會,以推動、協助或獎勵國內、外有關陳進作品研究,促進發揚陳進女士遺志,推廣國內美術教育為宗旨。

資料來源:

民報—台灣史上第一位女畫家:陳進http://www.peoplenews.tw/news/8e0e2c15-2daf-4887-a40b-b3d036329e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