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1.關於陳進女士對人生的記錄和想法

(1)生活記錄

  • 陳進女士曾言:「我跟大多數藝術家不太一樣,我從小對美術並沒有特別的興趣或偏好,只記得小時候的家門前,有山,有田,有海。每天 看著太陽從山頭爬起,從海的那一邊慢慢沉下去,就覺得好美。我的個性很好強,什麼都不願服輸。在第三高女念書的時候,每一科都要爭先,音樂、美術各科樣樣通,也不覺得自己美術這科有什麼特別。一直到快畢業的時候,我的美術老師鄉原古統建議我,往美術這方面發展,我的父親是個很開明的人,在那個保守封建時代,他卻非常贊成美術老師的意見,於是我就在全校師生的歡送下,坐了四天三夜的船到日本,到了日本之後,就考進東京女子美術學校。考進東京美術學校以後,我選日本畫,那時候是結城素明老師教風景畫, 松島先生教石膏和人體素描。就在大一那一年,台灣美術展覽會成立,我拿我的學期作品去參加,三幅作品<姿>、<罌粟>、<朝> 都入選了。第一屆台展入選的作家只有我和林玉山、郭雪湖是台灣人,其他都是日本人,所以人家就叫我們是台展三少年。在面對讀書 要靠實力,當然要特別用功,我很喜歡吃肉鬆、花生,家裏就定時的寄這些東西到日本給我吃。台灣光復以後,我就回台灣。光復後的 台灣,社會風氣和以前日據時代大不相同,而東洋畫受到社會上某些階層人士的排斥。四十歲那年,我結婚了,結婚之後的八九年間,幾乎沒有再作畫了。」

陳進新竹香山的老家

(2)民族性格與記錄時代的畫風

  • 陳進女士曾言:「要畫自己的國家,一定得表達自己的民族性、獨特的風采,否則人家不能認同作者的屬性繪畫的內容,常常是自己的最熟悉 和最愛,一位畫家,畫不出自己民族的特性。又怎麼能為自己的國家留下歷史和文化?當然畫家還得要深入自己的生活:齊白石曾說過 萬物過眼皆為我有最親切感人的主題,莫過於自己的親身感受。」
  • 陳進女士說過:「要一來可以回味可愛的家居生活中所酣享的點點滴滴,而且還得同時將時代性的生活腳步,作最好的注解,若是不畫它,自 己的繪畫歷程會形成片段的遺漏,對自己和社會,都不是盡責的表現。」

~~我們不難從中發現,陳進女士的畫作風格,承襲東洋畫畫風,一直秉持著記錄人生的信念。

(3)關於畫作

  • 她繪圖前必先打稿,以及努力構思主角的配置,其言:「構圖時就是要想,通常一張圖要畫什麼樣子,要用什麼東西配置,才會好看… 一張圖中的每樣也都是要思考。比如說打稿,一張稿印在絹布後面,再畫線條,不是直接畫上線條,再畫背景,一張畫要用很多功。」

~~陳進女士對於膠彩的熱愛與執著和對畫作的絕對重視,在此段話中表露無遺,也令我們肅然起敬。

2.關於各界對陳進的評論

(1)人格特質與理念

  • 「無論以台灣文化人的角度,或者以一位新時代女性的角色而言,陳進接受現代化教育的力量,踏出家庭以外的社會活動空間,並堂皇 的爭取到應有的尊重,其在台灣美術發展上,的確是一位具有開創性地位的人物。而陳進等第一代台灣畫家向「不可能」挑戰的奮鬥精神,也鼓舞人們追求生命意義的好榜樣…」

~~林育淳《陳進》(台北:中國巨匠美術週刊,一九九二年),頁32。

  • 「陳進作品中能篩釋出來的社會性美學理念,總是正面的、積極的、美好的多過於負面價值的批判。在現今充滿不滿、沮喪、頹廢、反 叛的創作浪潮裡,陳進女士的作品執著地說出了自己的看法,也給我們一個充滿美善的思考空間」

~~黃光男《陳進繪畫的社會性美學‧悠閒靜思---論陳進藝術文集》,1997,頁103,114。

(2)畫作評論--釋迦行誼圖

  • 釋迦行誼圖融入陳進女士一生對於畫作的堅持與風格上的特色。這十張佛傳圖不僅是其在膠彩畫作的成果結晶,更為佛教圖畫的創作, 展開了嶄新的一頁。故眾人對於此系列作品的評論,可說同時是對陳進一生繪畫的纍纍果實的由衷讚嘆。
  • 「在陳進的畫業中,<釋迦行誼圖>的繪製,實具有開創性的意義。此系列的佛傳圖是陳進第一次畫宗教畫,也開啟她往後創作宗教畫的契機。陳進在描繪宗教畫時,均秉持嚴謹的作畫態度,必先瞭解題材的意義後,才開始作畫。而在用筆技巧上,為與佛陀樸實精神相符合,乃一反過去以細膩的筆法作畫,改以白描淡染的功夫,行雲流水般地完成佛傳圖。此外,陳進之佛傳圖並不同於中國傳統同性質 的作品,例如:其以寧靜安詳的氣氛,表達出佛陀的涅槃,不同於傳統悲哭的畫面。所以<釋迦行誼圖>,都深具劃時代的意義。」

~~徐一智<陳進<釋迦行誼圖>之研究>,2004, 頁1。

  • 「(釋迦行誼圖)以陳進慣用膠彩作風,其設色的鮮豔而不俗、佈局的主客虛實有致、背景的明確襯托、氣氛的營造等等,幅幅單獨欣賞均屬佳作,整體看來又能一氣呵成。誠然在佛傳畫史上,是一件代表台灣藝壇的不朽名作。」

~~膠彩畫家陳清香女士對陳進<釋迦行誼圖>的評價。

釋迦行誼圖

圖片來源:

徐一智:陳進<釋迦行誼圖>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