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美鋐 整理

教授專訪

 

大師專訪 — 台灣古蹟的守護者李乾朗教授

四十多年來對傳統建築有著不滅熱情的李乾朗教授,出生於1949年,至今已參與了七十多項古蹟研究調查計畫,出版了百餘本「著作等身」的古蹟相關著作,是台灣重要的傳統建築研究者、古蹟審查委員、古蹟修護研究者。

教授以獨到的建築透視眼與穿牆透壁的解構式剖面透視圖聞名,細部常以線條勾勒出技術特點,精闢的透視表現技法,觀賞教授的一張畫作有如完整走讀一棟建築,成為個人繪畫最獨特的風格。

教授為台灣古蹟與建築研究深化與普及的推手,現任中華民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理事長,榮獲第三十五屆行政院文化獎之榮譽,被譽為台灣古蹟的解碼人。

今天我們非常榮幸有機會拜訪李教授的工作室,教授的研究室,是出了名的「地表最強工作室」,麻雀雖小,產能極強。我們六位古蹟偵探,研究拜讀李教授的著作,也在李教授帶領下走讀多處珍貴古蹟與參訪教授的古建築手繪圖展覽,今天也會跟教授提問請益。

■日期:2022年11月27日
■地點:李乾朗教授工作室

 

 

▲影音紀錄:古蹟偵探

 

李乾朗教授訪談
問題1. 請問李教授,您下定決心研究古建築的契機是什麼?您的第一部作品—《金門民居建築》,對您後續的古建築研究帶來什麼樣的啟發?(䕒誼)

李教授最主要是受到父親以及兩位教授的啟發。後來,教授親自參訪的了金門、台灣、和各地區的許多古建築之後,更下定決心認真的研究古建築。《金門民居建築》則是教授運用在金門當兵時的所見所聞所記錄下來的一本書,開啟了教授運用書籍來記錄古建築物的道路。

 

3-3-03

3-3-04

問題2. 請問李教授,您從2005年開始開始用手繪圖來透視古建築,解剖的方式手繪出中國傳統的古建築。您手繪圖中的鳥瞰圖或解構式剖面透視圖,如何做到穿牆透壁的境界? (美鋐)

李教授表示,外行人看建築物是片面的。外觀是一個面,當走到建築物的背面,又是一個面,室內又是另一個角度 ,是支離破碎的,但事實上一個建築物會有前後左右,甚至能打開看到它的裡面。一般人是分開想,而李教授是有辦法一起想,看了建築物的三個面-正面、背面、裡面,就可以把它結合起來,變成是一個立體的的圖像。這是因為教授在念建築系的時候,每天都有畫平面圖、立面圖 、背面圖 、頂視圖以及剖面圖,專業訓練後的成果。

 

問題3. 請問李教授,就我們的了解,您的繪畫由父親啟蒙,曾向陳敬輝老師學畫,中學時加入附中寫生會,後來也與畫家席德進相交,請問這些不同階段的習畫過程各自對您有何啟發?(美鋐)

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在學習任何事物,每一個老師可以教導的知識與傳授的技能都不同。教授也有一些亦師亦友的朋友,朋友間互相學習 ,相得益彰。教授的父親很會畫建築圖,教授自幼得到父親的薰陶,從怎麼削鉛筆、怎麼樣用尺畫最筆直的直線,都有一些心得。

在小學階段,教授向淡江中學美術老師陳敬輝習畫。陳老師專精於畫工精密的膠彩畫,是傳自日本、使用毛筆的一種畫法。習畫過程,教授體會出這是用科學的方法在觀察事物,連頭髮跟眉毛很細節的地方,都可以鉅細靡遺的畫出來。從陳老師那裡學到,觀察力很重要,要看得很仔細,才能完成一幅畫。

之後又有機緣認識了其他的畫家,包括席德進跟馬白水,他們都是擅長水彩畫的名家。還有很多老師沒有直接拜師,但是教授會買他們的畫冊來看。教授說: 「每一個老師都有他的長處,可以從每個老師身上學習他的一部分,也不可能得到老師的全部,並沒有關係。但是每個老師他的優點以及他可以教導你的部分,要確實掌握。多跟幾個老師學就可以更圓滿。」

李教授的繪畫老師們多不畫建築圖,他們畫人體、畫靜物,畫水果等其他的題材。只有教授跟席德進喜歡畫建築物。但教授從老師們那裡得到臨摹、色彩、造型的多方知識與技巧,融會貫通後還可以舉一反三,看到自己的另外一片天。

問題4. 請問李教授,在您出版的書籍中,有許多書獲得很高的成就和獎項,不知您自己最喜歡的是哪一本?為什麼?也想知道哪一本是您費時最久才創作完成?(定澤)

李教授最喜歡的書是他在金門所寫的第一本書《金門民居建築》,花最多時間的書則是《巨匠神工:透視中國經典古建築》,他花了二十年來收集資料,然後才能完成書中的精美繪畫。

 

3-3-05

3-3-07

問題5. 請問李教授,1982年《文化資產保存法》被公布施行,請問教授認為:這些相關的法條,對於臺灣的古蹟維護,具有什麼重要性? 對您又有什麼特殊的意義?(仁華)

《文化資產保存法 》聽起來很高深,離我們的日常生活很遙遠,但李教授告訴我們,它卻和我們的文化其實息息相關,因為這些相關的法條,讓私人建築有文化資產的身份,得到政府的補助,進而得以有經費被維護。李教授提到,他很高興《文化資產保存法》被公布施行,因為之前沒有這項法律失去了很多保存古蹟的機會,這也讓我發現說,原來古蹟的維護不只是要口頭上的呼籲,來感化更多的人去關心這些美麗的建築,更要實際上從法律上著手,效率才會高,效果才會顯著。

 

問題6. 請問李教授,台灣多數人覺得古蹟保存維護,會妨礙都市發展,在審核的過程中常常發生發展與保存的衝突,請問您審核的過程中是否有什麼更好的方法可以改善衝突的發生,讓審核的速度變得快又簡便? (雨蓁)

李教授說:人類的知識與文化隨著時間而向上累積,地球上適合人類居住的土地是固定的,如果為了都市發展把舊世代的建築拆除,一直不斷地蓋新大樓,人類會忘了自己的祖先和自己的根,透過政府的介入可以有效地幫助古蹟的保存,每個人都想要新大樓,如果政府願意給予古蹟擁有者,保存古蹟與新蓋大樓有相同的利益,相信古蹟擁有者一定願意將祖先的傳統建築修復維護,保留下來供世代傳承。

 

3-3-02

3-3-01

問題7. 請問李教授,請問您所有的剖面透視圖皆是親自到訪過,請問您印象最深刻是哪棟古建築?(弈嘉)

台灣和中國大陸都有讓教授印象深刻的古建築,在台灣是我們曾經走訪過的北門,北門有著紅色外牆,幾個小洞,下方有半圓孔,二樓有兩層牆壁,四根大木柱,上方則有雕刻。最令人驚訝的是,北門外觀是城門,像堡壘般屬於軍事建築,裡面卻有像廟宇的雕刻,內外呈現不同樣貌,於是教授畫了北門的剖面透視圖,表達內外的差異。另外一張值得介紹的剖面透視圖是萬華龍山寺,教授造訪不下十次,觀察龍山寺的佛像、藻井,約十天才完成,我覺得建築雖是石頭與木頭的結合,但卻有靈性、有生命,長久接觸後,教授也和龍山寺成為了好朋友。

教授曾造訪過位於中國大陸山西省的一座寶塔,為木頭建造,有20層樓高,每一層都有不同佛像,讓人感到訝異,在詢問香港法師後,才了解是源於佛教道理,第一層是顯宗,只有一尊佛像,第五層有九尊,為密宗,先顯後密,不同境界有不同佛像對應。強調的是登塔過程,讓身心融為一體,雖然疲憊,卻有不同感應。如果一棟建築很有趣或呈現反差,讓人有驚豔的感覺,就會想用剖面透視圖來表達。

問題8. 請問李教授,古蹟建築難以將它們聚放一起成立博物館,若用現代科技VR虛擬實境把古蹟結構呈現,相信對於古蹟的傳承和維護會有極大的幫助,對於成立一座VR古蹟博物館的構想看法如何?想請教您的意見?(定澤)

李教授覺得建築不是只有木頭、水泥、磚塊而已,當我們走進古蹟裡面,我們所感受的不是只有建築物本身而已,還包括風的流動、氣味、所在的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感受,VR的科技對於無法到現場的人們來說還是有一些幫助,但是要真正體會古蹟之美還是需要到現場才能感受的那種無形的氛圍。

 

問題9. 請問李教授,您曾經用茅草屋失火來比喻古蹟修復,傳達的便是去面對古蹟保存的危機感,請問教授:政府和相關機關,要如何喚起民眾對於古蹟保存的意識?(仁華)

李教授讓我們了解到,完全復原古蹟原有的狀態,基本上是件不可能的任務,但還是要盡力一試。除此之外,古蹟整修的汰換比例越低越成功,換句話說,原物百分比要高,才能盡可能的還原一座古蹟昔日的樣貌。

 

問題10. 請問李教授,古蹟的保留與都市更新是相反的事件,古蹟的保留很重要,但都市更新是現在政府必行之政策,所以產生了古蹟與新蓋大樓的結合,就美學而言,請問教授對於這樣的建築結合,有甚麼看法? (雨蓁)

李教授說:一個先進的大城市裡,因為年代長久,一定夾雜各種不同世代的大樓,可能有百年、50年、30年或者正準備要蓋得新大樓,例如法國巴黎有羅浮宮300多年歷史和巴黎鐵塔百年歷史,這些傳統建築在街道上與其它高樓大廈共存並不違和,它還是擁有了浪漫之都最美街道的美名,當未來子孫回頭看時,會發現古蹟修護後與新蓋大樓的共建結合,反而成為這個世代的建築代表作。

 

 

問題11. 請問李教授,您認為有哪些具體作法可以加強年輕世代對古建築的美學體驗,擴展對古建築的認識?(弈嘉)

把古建築當成老朋友,常常造訪,或把古蹟當成一部古書,溫故而知新,就會發現古蹟就像是取之不盡的寶藏,每次走訪就有新的發現,不同的體驗。把古蹟當成旅遊點,走訪之前做好功課,看看書籍、資料,用眼睛體會、觀察,看再多,也不厭倦,這是不足為外人道也。我曾去新竹城隍廟,裡面有一副對聯「法雨簷前滴,蓮花座上開」,簡單的對聯,將雨和花結合,意境深遠,寫得非常好。每次走訪古蹟,可以觀察不同點,就會有不同的體會與收穫。

 

問題12. 請問李教授,古蹟的維護跟匠師的關聯密不可分,請問您認為:想提升傳統工匠修復的技能,及培育產業所需的人才,有什麼好方法?(䕒誼)

台灣的文化部設置了古建築修復的課程,邀請了不同的資深匠師和教授來授課,為了就是培養對傳統工匠技能有熱忱的「新血液」。這就如同學生去上「補習班」的概念,學習了一段時間後,便可以獲得這項技藝的認證證書。 雖然與傳統的「師徒」制度還是有些許的差別,學習的內容和熟練度也可能比較有限,但是透過密集的訓練,還是可以盡量避免傳統技藝的失傳。

 

研究結論

此次有幸造訪教授的工作室,見識到教授珍貴的畫作原稿與豐富的藏書,大開眼界。訪談中,對於教授自年輕時受到兩位教授的啟發對古建築產生的興趣之後,在當兵的時候也能把握閒暇時間,自發性的參訪金門當地的建築並認真記錄、研究。在二十九歲之齡就運用在當兵時的所見所聞,出版「金門民居建築」的第一本書,開啟教授利用手繪圖及著作出版,紀錄古建築研究的道路。這份對興趣的堅持與研究的精神,令我們敬佩不已。

教授在習畫過程中,不斷地從各個老師中吸收每一個老師的特點與優點,豐富自己的眼界,不斷精進、舉一反三與融會貫通後,集各家之大成,開啟自己繪畫技巧的一片天,在其建築畫作裡表現了豐富的色彩與運用自如的層次。教授的學習方法與智慧,也給我們很大的啟發。

此外,教授創作每一張建築手繪圖時,每一棟建築皆親自造訪,以及他在作畫時,以「解構式剖面圖」技巧把每一棟建築前後左右、頂視及內部,每一個面都鉅細靡遺地在一張畫作上,完整表現出建築物的結構。教授甚至曾花了二十年來收集資料,然後才能完成《巨匠神工:透視中國經典古建築》書中的精美繪畫。不論是他創作前期親自到訪的研究精神和驚人毅力,與創作時的耐心與絕妙技法,皆是我們學習路上最好的典範。

從這次訪談中,我們了解《文化資產保存法》讓古蹟的維護更落實有效率,效果更顯著;在有限的土地上,政府的補助與社會大眾的重視提高了古蹟擁有者修復維護祖先傳統建築的意願;有計畫的修復與維護才能讓新舊建築在我們美麗的城市裡共存共榮;文化部設置的古建築修復的課程,邀請專業的匠師與教授,透過密集的訓練,培養傳承傳統工匠的技能。我們相信,透過這些政府與人民多方的努力,寶貴的古建築會更有機會以最美麗的姿態永續保存。

最後,教授也鼓勵我們親身與經常走訪古建築,每次走訪就有新的發現,不同的體驗,溫故而知新;也強調事前做好功課,事後蒐集書籍資料的好處。教授至今能完成七十多項古蹟研究調查計畫,出版了百餘本古蹟相關著作,可謂「著作等身」。這都歸功於他親力親為、好學不倦、鍥而不捨的探究精神以及隨時記錄,細心整理描繪所見所聞的耐心與毅力。教授的治學精神,樹立我們日後從事各項研究的楷模。「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與李教授的「大師會談」,讓我們受益匪淺,滿載而歸。

3-3-06

3-3-08